网站首页 禅武医禅武医资讯专家学者论禅武医 列表
德建身心疗法的特点
编辑时间:2017-10-20 10:40 作者:admin 浏览量:0

陈瑞燕

摘自《少林禅武医精要》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德建身心疗法基于少林寺永化堂传下来的禅武医学发展而来,这一套疗法既保存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且将传统的智慧现代化。它是融合现代心理学、生活科学及医学的观点而编制的,有以下五个特点:

  1、本疗法有四个元素组成:(1)修禅,(2)内养功,(3)饮食,(4)通窍,它们相辅相成,四环紧扣,缺一不可,各元素辅助其他元素而达到对人的身体及心理的全面改善。现今的心理治疗多是以单一思想改善的治疗方法,没有配合饮食及内养功的手法等进行自我改善。所以,对病者不能有全面的帮助。我临床二十多年,常常有病人告诉我它们知道自己的问题,也很努力去改善,但总觉得有心去改善,却没有能力去行动。我还记得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病人,她终日感到不开心,很希望自己能愉快,但常常感到疲倦,没有能力去完成我提议她的方法。因此,她觉得自己更加痛苦。这是十多年前的一个病例。当时我还没有接触少林禅武医,缺乏以改善饮食辅助心理治疗的概念,这个病例成为了一个失败的个案,她接受了几次治疗后便再没有回来!相反,我现在用饮食指引来治疗求医的病患者,效果大致比单一施行心理治疗来得有效。而且再结合教导病人内养功法,如病者能配合,一般其健康都有十分满意的效果。

aa.jpg

  2、德建身心疗法基于中国禅修思想发展而来,而禅学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的禅学融合了佛教慈悲施予的精神、道学养生、修炼、自我提升的思想及儒家文化关于社会、家庭和睦的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并反映人的潜意识行为及观念,所以治疗方法如不注重中国千年的文化是错误的。现在中国大多的治疗方法都是照搬西方的疗法,例如现今较流行的认知行为治疗,这是一个很大的危险!因为西方主要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文化。例如,一个年青人十六岁或十八岁便离开家庭,自己生活,他们也没有回馈父母的观念,没有意识要照顾年长的双亲,这些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有很大分歧。所以,西方的疗法主要围绕个人自我分析、自我了解,及如何为自己达成愿望。其中很少关注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其观点与中国社会观念(collectivism)相比有很大分别。所以,搬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方法到中国人的社会而不关注中国的文化,或许产生其与中国的文化不相融合,也许在治疗上及社会发展上会出现负面影响。

  3、德建身心疗法的治疗主导思想是引导个人明心见性,从感悟、练功、反思中明白自己人生的方向,强调培养平和的心境,在任何地方,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心平气和,这是西方疗法不重视的一环,但却是德建身心疗法的一个主旨。另外,疗法主张培养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和睦,以慈悲的心,包容地对待身边的人,这一点也是一般疗法所不注重的。还有,正品德也是疗法的主导思想。西方的疗法甚少对品德加以注重,因为西方文化强调“自由”,所以不太注重道德,认为个人喜欢怎样都可以,道德对一些西方人来说可能是枷锁,是无自由的生活方式。本人从二十多年临床的经验中领悟到很多病人的问题源自“不知所措”,他们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因此心理上感到不实在、缺乏信心。所以,德建身心疗法从佛学基础上列出强调正品德的指引----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这些不是规范人的律例,而是在“不知所措”的心理情况下的治疗依据。

  4、德建身心疗法强调饮食的调整,提倡自然素食。虽然现在也有很多素食的观念,特别是西方科学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素食对健康的重要,德建身心疗法的素食引导有其独特之处:素食疗法强调进食以五谷、杂粮、蔬菜、果仁、豆类、菌类、水果为主,忌食肉、海鲜及蛋类。有一些西方的素食者认为海鲜类食物都是素食,本疗法却不主张进食海鲜。在佛教的素食内可以进食蛋类,而本疗法也不赞成进食蛋类。另外,本疗法强调进食天然食物,不鼓励进食精致食物,例如市面上有很多素鱼、素鸡之类的素食产品。还有就是尽可能不进食葱、蒜、香菜、韭、菜心等荤菜,这些蔬菜被列入西方的素食范围内,但本疗法强调避免进食这些食物。此外,不宜进食辛辣,例如姜、芥类、辣椒及胡椒,有很多人对不食姜的说法感到怀疑,我经常被问到姜是驱寒的,有人说在冬天女士饮红糖姜水很好,感冒时饮姜茶也很好。我们提倡,当一个人有病的时候、身体内有痰、炎、毒的时候,不宜进食姜及其他辛辣的食物,健康的人可以适量进食。

  5、本疗法的一个独特观念是“通窍”,这是西方疗法从没有提出的观念,禅武医的文化强调禅机即气机,所以对气的畅通十分重视,从而发展出各种通窍的思想指引及方法。这都是历代少林寺高僧从修行练功中感悟身体的运作与气机的关系所发展出来的独特方法。“窍”是人体的开口、人身体内的机能与身体同世界的接触点,其中“鼻子”就是一个主要的窍门,因为我们一呼一吸, 体内的气由一呼而出身体,环绕四周的空气由一吸进入身体,因此,我们每天都不自觉地与环境与自然互相交流,当大家都处于同一环境,我呼出的一口气,或是你吸入的一口气;你呼出的一口气,又或是我吸入的一口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有一个如此微妙的方法。所以,领悟及掌握呼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交流的主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