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11:38
第二课:佛法是离苦得乐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陀被称为大医王,而佛法被称为是解脱生命痛苦的良药,原因就是佛法主要的目的是寻求解脱生命当中的痛苦,佛法所讲的是生命的正确观念,对生命常规的分析及生死过程以至因缘构成种种的理解,使人觉悟到生命是如何形成及生命种种的虚妄,从觉悟后而可以将执着放下,从放下执着后而解脱生命中的烦恼,这就是佛理最基本的目的。简单来说是要让人离苦得乐,生活得自然自在。要谈论佛理,就离不开对「四圣谛」的理解。「谛」是指含义或真实无谬的道理,而「四圣谛」主要是说明痛苦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四圣谛」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时候,为五位曾经跟他一齐出家的人所讲的道理,所以是佛祖最早传的法理,称为「四圣谛」,包括苦、集、灭、道。佛教不管是哪一个支派,哪一个宗派或流派,基本的概念都是依据「四圣谛」。
【苦】
■ 生、老、病、死
■ 爱别离
■ 怨憎会
■ 求不得
「苦谛」是说出人世间的痛苦现象,佛祖根据长时间对生命、宇宙、人生的观察,总结出人生有以下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僧会、求不得。由于有这些现象,令众生烦恼,这就是生命痛苦的表现。「生」苦是指以不同的方法诞生,包括胎生、卵生、湿生及化生等等都是苦的开始。之后,我们以六色─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而产生的内容、思想及感受,这些种种都是苦的基础。「老」是离不开生命的,生命由诞生开始,每一日都在减少。随着岁月的洗礼,身体机能就会逐渐衰退,而产生障碍,构成身体上,甚至心理上的各种「病」苦。「死」是指生命的结束,是人生的一个无可避免的痛苦,所以在丧礼中,每每见到很多人哭个不停,因为一般人都会有舍不得的情怀,不愿意分离,但却没有办法。「爱别离」是指不能得到一些喜欢的或使自己快乐的人或事,因为不能得到而产生痛苦,包括家人的离世、情侣的分手、夫妻的分离。「怨僧会」的意思是要与一些自己不喜欢的或感受到不安的人物相处、交往、聚会而产生怨恨,譬如跟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共事,甚至是夫妻不和却要共同居住。「求不得」是指我们希望得到世间的一些事物,或者希望一些事情会发生,但结果不如所愿,从而产生的痛苦。
以上的景象是生命中避免不了的过程,但是这种种景象本身不一定让人产生痛苦的感觉。人的痛苦,不是来自景象本身,而是人的心对景象的反应而造成内心的痛苦。就是说以上种种的痛苦,是因为有着产生痛苦的思想,才会构成有痛苦的结果,称为「集谛」。这些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未明道理,而造成种种不善的思想行为,形成种种惯性,这些惯性就是受苦的原因。
人构成痛苦的过程在佛法称为「五蕴」,「蕴」的意思是积聚,包括色、受、想、行、识。就是说人是有观感的生物,我们用眼睛、耳朵、鼻子、口舌、身体来与这个世界接触,所以就有了色、声、香、味、触的感观,这名为「色蕴」。我们就是这样面对世界的事情和人物,并且接收讯息,这名为「受蕴」。我们从五官接收感觉后,心理上会发生反应(感受或情绪)。例如色、香、味都甚佳的食物,一般人的心理反应是喜悦。但是如果食物的味道和气味都很差,一般的心理反应便是不愉快。这名为「想蕴」。由这些心理状态再产生一些行动意念、思想和行为,称为「行蕴」。例如对色、香、味都甚佳的食物产生喜悦后便想买这些食物来吃。「受、想、行」是心的表现,「识」是心的主宰。「识蕴」即是对外界景物有了别识知,知道事情的发生及产生对应的方法。识蕴随着各人的思想行为而不断变化,因着个人的善恶念头而发展不同的识界。没有修行的人,一般以贪、嗔及痴的惯性来面对外界的境物。「贪」是指不断迷醉地追求世界上的事物,无止境的追求。「嗔」是对一切不如自己所愿的人或事,起了愤怒的心,而作出种种行为上、思想上或口舌上伤害他人的举动,譬如打斗、辱骂、心存怒气等。「痴」是愚痴,是指人对一些人、情、事物迷惘、执着、颠倒、迷乱,而不能放下。总括而言,一般对喜悦的事物我们会起贪念的心,对不愉快的事物起愤怒的心,对自觉重要的事物起执着的心。就是贪欲、嗔恶及痴迷的心境困惑着我们,不管是喜悦的事、不愉快的事及重要的事都使我们烦恼,不快乐,不自在。以上是佛理解释人活得不快乐,充满烦恼的原因。
色 | 眼看到一个 乞丐小孩 | 眼看到一个 乞丐小孩 | 眼看到一个 乞丐小孩 |
受 | 接收信息 | 接收信息 | 接收信息 |
想 | 同情 | 怀疑 | 愤怒 |
行 | 施钱 | 离开 | 辱骂 |
识 | 善念 | 恶念 | 恶念 |
佛祖再说出解决的方法就是「灭谛」和「道谛」。「灭谛」是指去除人生的痛苦。首先就要了解痛苦的原因—贪嗔痴的念头,亦都要了解事情的因果,所有痛苦是果,而贪嗔痴是因,要去除这些痛苦,就要消灭贪嗔痴。「道谛」是如何去灭苦的方法,消灭痛苦的习惯、痛苦的源头。佛祖提出「八正道」的方法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而这个「八正道」的思想,是各个佛教法门的基础。
总括而言,佛法不是宣扬一个造天地的造物主或是玄妙的神仙,佛法的观念是洞悉人生命的原理,洞悉人为何生活痛苦的根源,从而明白生命的理念,从痛苦当中解脱,所以,佛法是医治人生命痛苦的良方。佛法的基础理念,是中国禅医的基础理念,因此禅医主要治疗的方法是「治病先调心」,如果人能够从贪嗔痴中解脱,人的很多心理问题、思想痛苦及身体上的病苦,都因着心境上的解脱而有所改善,所以禅医治疗的理念是基于佛法所演变出来的基础理念,而当中贪嗔痴对人的心理及身体疾病的影响,尤为重要。行性禅师曾经讲过:「佛教常以医喻教,佛法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佛曾号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行性禅师这几句说话,说明了禅医主要的基础理念,就是对人心性的改进,在实际行医当中,以佛法为基础,武学、药物为方法,帮助人得以心身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