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的简说 禅是梵语音译,全称为“禅那”,其意源于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禅”原是印度古代各种教派修行的普遍方法,而在佛教生活和佛教哲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禅是“定”的一种,而中国佛教往往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 中国的禅宗虽然由达摩从印度穿到中土,但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禅宗本质上已经与印度的禅有别,中国人以自己的思想方式和文化特征建立了包融儒、释、道的中国禅宗。达摩传授的法门以“安心”为主旨,四祖道信则把达摩祖师倡导“安心”理论具体化,提出“守一禅法”。“守一”就是专心致志,观身及关心。弘忍大师在道信大师的《入道安心要方便》的基础上提出了《修心要论》,更明确的说明“守心”的方法,就是“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身,令气息调。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入,稳看熟观,则了见此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业业不住......”道信与弘忍的思想,与老庄的“守静笃”论述甚一致,且已明确的融合了中国道学的引导修炼方法。再者,据闻五祖弘忍大师在修建东山寺时亲力亲为,上山下山挑石担水,渐渐练出一身好拳法,创出五祖拳,而现在五祖寺中存有十六开线装本“五祖拳谱”。五祖不单身体力行,还提倡农禅的生活方式,要求弟子们上山打柴,下地耕种,每天劳动,借此锻炼心性及体质。由此可见,中国禅宗提倡安心守心,同时也注重养生及锻炼。 另外,丛林僧团修行的方法也是中国禅宗的特色,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以游化乞食,过着独来独往的头陀戒行生活,这也是印度禅的传统,他们一僧一庵,一衣一钵,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但到了四祖道信,不再以头陀方式修行,他在双峰山建造道场,广开禅门,首开定居聚众传法的风气,使之在全盛时曾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五祖弘忍在四祖的基础上思想更加蓬勃发展,他提出僧人要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生活无物,心自安宁。僧人们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解决吃饭问题,并培养劳动习惯。中国禅宗主张自食其力,不靠信众供养,已与禅宗初传时印度头陀戒行的方式截然不同了。